


1. 国内二手市场的历史
最早的二手市场,是线下的跳蚤市场、旧物市集是这些商品流通的主要渠道,但受地理位置和极其不标准化的信息所局限,二手交易的市场规模并不大。这就成了以线上化为支点的二手电商的机会。
最早的二手电商平台当属卖二手书的孔夫子旧书网,不过在2002年的时候,这个平台能做的也只是把交易信息线上化,购书的流程依然需要在线下完成。
现在我们熟知的平台就是闲鱼和转转了。闲鱼生于淘宝。
2012年,淘宝推出二手频道,两年后分拆成独立应用。在闲鱼的逻辑中,基于兴趣、地域、校园等类别建立的线上鱼塘就相当于线下小区,是与二手交易最为匹配的消费场景。他们可以通过社区互动来调动供需两端的积极性、产生聚集效应。
脱胎于58同城的转转和闲鱼一样,也来自于二手频道的升级。
在获得腾讯2亿美元的投资后,转转得到腾讯的流量支持,在微信九宫格中占领了一席之地,以微信为唯一入口的登入模式,引入的微信社交关系链则成为了成为个人征信的一大维度。
为了打造差异化,转转以二手电商的一大关键问题——信任——为核心,通过介入交易过程等方式来提高用户在交易过程中的信任度。
2. 中国二手市场现状
在我们的字典里普遍认为“二手货”不是个好词语,理解为别人用过、剩下的东西。这是消费时代留下的固有印象,一旦打上“旧标签”人们就失去了兴趣,年轻人更爱追求“拥有”,“奢侈”,“全新”。
而随着经济发展,即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,人们反而开始向往质朴的生活,节约这一美德发扬光大,这也成就了二手市场。
就拿日本为例,1995年,日本奢侈品消费占到全球份额的68%,而到了2015年,这一份额仅达10%。在这数据下降的对立面,原因在于日本二手市场的崛起。
这样的特质也正存在于美国、欧洲。
而在中国,从传统零售到综合电商,从传统电商又到垂直电商、社交电商、新零售、社区团购,消费时代同样经历了层层变化。“二手货”不再是个贬义词,成为消费者的考虑项。
从2011年国内二手电商平台开始萌芽起, 这一市场就一直保持高速增长。根据央视财经的报道,截至2017年底,我国闲置物品交易规模已达5000亿元,并以每年30%以上的速度增长,预计到2020年可以达到1万亿元。
3. 二手市场有未来吗
现在的二手市场大多数是以二手电商平台的形式存在。要想入局二手综合电商平台,必须要在用户流量、征信体系、交易担保、物流等配套设施上拥有较大的优势。
二手电商的规模效应要比一手电商还难实现,但是二手电商的品类扩张却并不具备那么高的壁垒。
这是因为二手电商的供应方是极其分散的用户个体,个人端拥有的二手商品品类非常繁杂,既有图书,也有生活用品、3C数码产品、服饰美妆等。而且,个人处理闲置时对平台并不挑剔,只要能达到目的就行。
而在各大二手综合电商和垂直电商的共同推动下,二手商品已以一种高品质、低价位的形象渗透进人们的生活。
将来会有一天,当一大部分的人会习以为常地将二手商品作为购买对象时,二手电商的价值便会在规模效应的推动下迸发出来。